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75节(1 / 2)





  不说是害怕他们提前把大话说出去了怕最后孩子没考上了丢人,更多的还是不愿在大部分家庭子女都得去下乡的情况下,过于凸显自家罢了。毕竟在儿女要离开自己身边的时候,看到厂里有的人家的孩子能被成功招工留城,谁家做父母的心里都不会太舒服的。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古宁两家在最近各种深思熟虑了之后,也是对于到底是谁跟自家、跟周天宇过不去而写了那封举报信没有一丝的头绪的。

  就在大家纷纷挠头,不知道这事情的源头到底在哪儿,想着是不是该让孩子试试报考一下别的工厂单位的,毕竟机械厂那边人领导都已经把话说的那样明白了,即使自家有人脉可以托托关系帮着孩子跟领导说说话,打打招呼把这事儿给办一办的,但这会儿也都明白了人家领导算是下定决心不惹这个麻烦了,若是他们再去活动关系,也是彼此为难。既如此,是不是该让孩子放弃机械厂,转向别的单位试试呢,说不准别的单位不会知道这些身份上的问题,或是知道了也不会顾忌这事儿也不一定呢不是。

  就在全家为着这事儿烦恼不已,周天宇更是状态低落的情况下,古建国家却迎来了一位客人,帮着大家在找寻举报信源头的事儿上提供了一个方向。

  来人是古建国家从前在筒子楼里的一个邻居,彼此关系不说有多深吧,但也比点头之交要好上许多。

  这位王工友来家是来提醒古建国的,据他所说,他母亲白日里在家,曾听到过筒子楼里那户姓赵的人家里吵起来过,为的是他家二儿子下乡的事儿。因为当时他们吵的比较大声,所以就被王母给听到了。

  吵架期间赵家母子多次说到过关于机械厂的事儿,似乎是他家二儿子想通过这次的机械厂招工,能够被录取后免于下乡。而就在赵母质疑儿子能不能考进去的时候,还听到了这家的儿子提到过周天宇的名字,意思就是他进不了的话,周天宇也别想着能进去云云。

  王母把这事儿当八卦说给了下班回来的儿子听,她还问呢,这周天宇是谁啊,怎么这赵二小子说出来这样的话来。

  王工友是知道古建国家里有这么一个叫周天宇的小子的。周天宇平时不显,但学习成绩相当突出,作为跟他儿子同班的同学,王工友还是听儿子提起过这人的。

  想起来了儿子的这位同学跟古建国的关系,出于二人之间的情分,他这不就特意上门,告诉了古建国一声。并在跟古建国确认了他家周天宇确实也参与了这次机械厂的招工这事儿后,出言提醒了他,说这赵家为人并不怎么正派,小心这家人在背后给使绊子的话。

  古建国听了这话后自是很感谢这位往年的邻居好意的提醒,他也没有说出他家孩子已经被举报了的话,只好好的请人吃饭喝酒,连连感谢罢了。

  之前是没有方向,现在经人这么一提醒,古建国自然是有办法查证这事儿到底跟这赵家有没有关系的。

  找了各方朋友帮着打探了一番,又拿了古明妍帮着偷拍的赵家二儿子的照片——没错,古建国在知道这事儿后也没瞒着老婆闺女儿,让古明妍找个机会偷偷拍了张赵二的照片,洗出来后交给他,方便他去找人查证。

  古明妍听说了这人可能就是写周天宇举报信的人,心里自然是万分痛恨的。她连声答应着一定会帮忙。

  找了一次周天宇他们班劳动实践课的机会,古明妍美其名曰是帮着他们拍照登到厂报上,然后就趁机悄摸的偷拍了好几张这个赵二同学的正脸侧脸还有全身照,保证像是警察给通缉犯建档那般的详细,但凡是见过他的人,都能从这些照片上认出来这人。

  古建国拿着照片,跟着帮忙牵线的朋友一起,找了机械厂收信部的老大爷那儿给帮着确认。

  没想到结果还真是这个赵二。

  这小子也是胆大,虽然这举报信是匿名的,但他也没找别人帮着送信或是用邮寄的方式,而是他自己直接把信给送过来的,没有一点多余的掩饰,也不知是不是过于自信自己不会被人发现,抑或是被发现了他也不怕。

  加上宁致远帮着找到了赵二的一些笔记拿给了古建国,又经过了看过举报信的李大爷的字迹确认以后,也能肯定这信本身还真是这个赵二亲手写的了。

  事情得到了最终的确认,古建国将这事儿告诉了家里人。

  并且他还打听到了,这个赵家名字就叫做赵二的小子,不但跟周天宇在一个班,而且这次最后还因为周天宇未被录取,他刚好托关系补进了空缺的那个名额,以后算是进了机械厂成为正式的工人,不用再担心下乡的事儿了。

  听到古建国的话,大家这下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啊。这赵二可能就是在去参加招工考试的时候看到了周天宇,估计他也是有一定关系的,这才在知道了他自己的成绩没有可能被录取,而周天宇却考了第一名之后,才动了这样的歪心思。

  他作为周天宇的同学,同时家里也是纺织厂的,自然能比别人更了解一些周天宇的情况。虽然不知道这是他自己的主意还是跟他的家人商量后决定的做法,但结果就是他的那封并没有多少实际内容,却意外的戳到了厂领导忌讳点的举报信,达到了他想要的效果,最后这人还真的成功的挤掉了周天宇,进厂要当工人了。

  面对查出来的这个结果,其实周天宇的感受还更多一些。在古建国提起赵二这个人的时候,他就回忆起来了。这人就是当初在他初来安城的时候,趁着古明新他们不在,找人堵过他找过茬儿的那帮人中的一个。后来因为周天宇比较强硬的跟他们打了一架,结果还打赢了,之后就没人再敢找事儿了。

  这么多年大家同学做下来还算相安无事,可是没想到周天宇自己都快忘记了当初二人还有这样的一场在他看来算不上什么的恩怨,却在这人心里,怕是从那个时候就记恨上他了吧。只待在这招工的关口,这人才在背后来了这么一手,狠狠的坑了他一把。

  古建国和宁荣臻几人正在讨论着,他们觉得这次这事儿就是刚巧遇上了这么个人,熟知周天宇情况且两人还有确实的利益冲突了,才发生了这事儿的。目前先不说古建国打算如何处理这样损人利己的举报者吧,现在他们想的还是既然这事儿不像他们之前想的那样是冲着自家来的,只能算得上是个偶然,那还是得抓紧时间让周天宇尽早的参加别的单位的招工才是。这眼看着没几个月就要毕业了,若是到那时候还没有单位可以接收他的话,周天宇就只能下乡了。

  面对积极商讨着让他去参加什么单位的招考,他们各自都有什么认识的人可以给安排工作的宁荣臻古建国他们,周天宇本人却没那么乐观。

  他将自己跟赵二的矛盾说了出来,并且表示,就以这人的人品,说不定在知道他去考别的单位的话,还是一样会来坏他的事儿。

  古建国宁荣臻这样的大人,自然不觉得小孩子那么多年前的一点点矛盾冲突会被记得那么深刻并一定要这样坏对方的事儿,古建国他们还是觉得,之前之所以会发生机械厂的事儿,主要还是因为周天宇和赵二两人之间确实的利益矛盾存在,可这会儿赵二都已经确定进厂不会下乡了,怎么还会因着单纯的看不惯周天宇,就一味的追着他找麻烦呢。

  对此,宁荣臻很是认同,他劝有些意志消沉的周天宇道:“天宇啊,姑父知道你现在有点灰心丧气,但你还是得多去试试,你这样优秀,怎么会没有单位愿意要你呢对不对,挺起胸来,还是要对自己有信心的嘛!”

  被宁荣臻打气的周天宇表面上答应了家人会去试试,但他的内心里还是有着不大好的预感,总觉得这事儿不会因为单单换个单位就能解决了的。

  跟他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古明妍。

  作为一个后世来的灵魂,在看待嫉妒、举报等事儿的时候,她始终觉得能干出这样事儿的人,肯定不会只干这么一次,尤其是在他尝试过成功的感觉过后的情况下。

  每个人的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恶的一面,而在这个时代,不可否认的是有些社会环境会比较容易的就将人们心里的恶念给勾出来并且放大。

  看看吧,那一个个举报自己恩师的,夫妻之间相互坑害,甚至是父母子女之间也不能完全信任的,这种种的情形古明妍这么多年下来已经看到过不少的了。

  所以,在她看来,一个最开始就看周天宇不爽,并且多年被他优秀的成绩和视自己为空气的态度打压和忽视的人,在因为自己的一封举报信,就可以把位列第一的人拉下来而自己上位的成功经验下,想让这位赵二同学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之后便就此放手,想来也是不大可能的。

  古明妍觉得,很有可能这人会从此以打压周天宇为乐,反正他用的方法在这个时代无可指摘,他完全没什么好怕的。那么如果能借此看到自己看不顺眼的人过的不好,估计就着这人的品性,也不是真干不出来这样的事儿的。

  想到这儿,古明妍不禁开始陷入了深深地担忧,祈祷着这一切都只是自己的无端恶意揣测,而周天宇还会像自家老爸说的那样,在别的单位成功就业的。

  然而老天这回好像是没听到古明妍的祈祷,事情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了。

  在周天宇去通过家里的人脉知道的连续三个招工单位考试后,无一例外的他都在最后政审的环节被刷下来了,而这其中的罪魁祸首自然是赵二无疑了。

  这人着实是不要脸,在他确认了自己的前路之后,在等待着最后毕业证下来的这段时间里,无所事事的他好像就盯上了周天宇似的。周天宇去哪个单位参加招工考试,他就会默默的跟着,然后故技重施的给人家单位写举报信,为的就是让人家单位不要他。

  之所以确认是这人捣的鬼,还是赵二这人后来已经为了自己以往的战绩开始沾沾自喜毫不掩饰了。他基本上就是光明正大的跟着周天宇,甚至不要脸到在周天宇参加完考试出来后,冲着他贱贱笑一笑,那意思就像是说“我看你能在我的举报信后还能被人家录取不成”的挑衅。

  因为这年头也没什么讲究个人**不让跟踪的,更没有办法能够阻止人家人民群众“监督举报”“可疑分子”,所以对于赵二的无耻行径,古宁两家也是有心无力,起码在这个当口他们还不能做什么,毕竟那样太过明显,也就只能之后在徐徐想办法回敬这等无耻奸诈的小人了。

  那一阵子全家操心的都是周天宇的未来,而周天宇本人在经过了这一系列的事儿后,好似是也有点儿想开又似是有些自暴自弃了,在他与古明妍进行过了一番谈话之后,最后他向周晓淳提出了他毕业后就去下乡的决定。

  最终做出这样的决定,对于周天宇这个自小在京都这样的大城市出生成长,后来即使是到了安城姑姑家算是寄人篱下吧,也未曾受过半分委屈的他来说,还是一个不容易下的决定的。

  这时候上山下乡运动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他们这些在家属院里长大的孩子,在听说过了无数哥哥姐姐们下乡后的生活状态后,都不再对这项政策抱有多大的幻想,觉得这是个多么光荣而伟大的事儿了。

  他们比谁都清楚,没书读后又没能在城里找到工作,最后无处安排未来只能下乡就意味着要放弃城里人的身份,背井离乡的去到完全陌生的地方,再是有家里人补贴,也逃不脱做农活儿的命运,还有很大可能吃住的条件都非常艰苦。

  在听过那么多知青的故事和生活现状之后,刨除所有覆盖在这事儿上的那些个美好的代表着荣誉的词汇的光环后,谁都明白这事情的真实面目有多么的苦涩不堪。不然,大家也都不会挤破头的都想进工厂,或是家里兄弟姐妹几个打架争吵,骂父母偏心的,还不就都是为着不想去下乡的缘故嘛。

  听了侄子的决定,最近一直在跟丈夫为这事儿上火的周晓淳,一时之间也有点儿没反应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