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小两口儿(种田)第100节(1 / 2)





  “对了,你们县学有女学生吗?应该有的吧?不然那些书香门第家的小姐是怎么会吟诗作赋的?定然是父母重视女儿才学的培养,给请老师教了吧?可老师一般都是男老师,请到家里去教, 孤男寡女共处一室多不好, 学校里集中上课的话就可以避嫌了, 对不对?”

  “你的女学生乖吗?会有俏丫头陪读吗?男生女生分开上课吗?”

  ……

  郁齐书全程阴沉着脸, 冷淡得跟座冰山似的,浓眉像两把横亘的刀子,任芦花如何厚着脸皮没话找话、抽科打诨地曲意献媚,他都不理她,连个眼神儿都欠奉,芦花丧气极了,慢慢就住了口。

  芦花明白郁齐书生气了。

  她没想到会在大街上撞上他的,还被他的朋友看见自己。

  他丢脸,难道她不丢脸么?

  她很想见他没错,可她没想过会这么样子同他见面。她只是想去县学先踩好点,第二天梳洗打扮一下,穿得周正些体面些了再去找他。

  可你说就有那么巧,她前脚从宝盛隆干货行出来没多久,后脚就看见他同几个文人相携着自斜对面一家酒楼走出来了。

  他那么耀眼,不过着一件素雅的水绿色直裰,腰坠白玉环,往门口一站,玉树临风的模样立刻就吸引了她的目光。

  一群人并未立刻走,他就站门口同那些人谈笑风生,浑身发着光一样,根本让人看不出他是个腿脚不灵便的瘸子。

  是,她是看痴了,是看他的时间长了点,可在被他察觉时她不是及时藏起来了么?他转过头来的时候她闪身就逃进了巷子里,她确信他那时候并没有同她照面。

  她没有上前去同他相认,她已经很懂事地藏起来不想因为自己给他丢脸啊,你装作不认识我,没看见我,那皆大欢喜,还不是你自己要跑过来。一切都是你自找的,哼!这会儿又凭什么生我的气呢?

  芦花还深深记得自己被郁齐书自黑黢黢的巷道里扯出来的情景。

  光线不好,他又背着街上的灯光,眉眼掩在阴影里,不做声地盯着她半晌,她被他盯得发毛,手足无措,垂着脑袋像霜打后的茄子。

  她能想象得出他的脸色一定难堪到了极点,他心里一定在骂她---你穿的个啥?还戴顶瓜皮帽子,可笑之极!

  清箫都别过脸去,不愿认她。

  他身后跟上来的那两个男人,一脸古怪地将她上下打量,嘴角都抽搐了。她甚至是听见了他们的小声议论,“这真的是郁兄的妻子吗?怎么这副模样?不可思议。”

  却变脸似的在她忍不住看过去时,立刻笑嘻嘻地喊她“郁家嫂子”。

  让她无地自容。

  郁齐书长久沉默着,她愈发难堪了,转身撒腿就跑。

  你说你让我跑就是了啊,回头给你那两位朋友解释说自己认错人了不就得了,可你为什么要当着人的面把我拽住?还捉得死死的!

  芦花越想越委屈,最后破罐子破摔地想,咋的啦,我一没偷、二没抢,凭什么让你这样子对待我???

  被郁齐书一路拖进房间后,芦花一朝想通,脾气上来,狠狠甩了下膀子,便就挣脱掉了郁齐书的手,她瞪着大眼怒火中烧:“我都尽量躲了,你还要过来找我,怪谁?你明明看见我拉着骡车,样子不好看,你非得要过来找我,怪谁?知道丢你脸了,知道我让你在你的朋友面前没面子了,可能怪我……”

  她未抱怨完的话淹没在郁齐书的口中。

  毫无预兆的,他骤然将她压在墙上,整个人都压过来,像一团巨大的阴影般将她纤弱娇小的身体罩住,罩得密不透风。他变得好粗暴,直接伸手将她头顶上可笑的瓜皮帽一把打落在地,长辫子散落了下来,被他缠在手腕上,一圈儿又一圈儿,头皮都给他扯疼了。

  两片唇被他咬得死死的,那么用力,好痛,“啊!”她弱弱地挣扎,他察觉,狗牙齿松开了些,却开始叼着她的小嘴儿左右轻轻撕磨,更折腾她了。两条手臂像螃蟹钳子似的将她圈住贴在他的胸膛上,越来越用力,她被他箍得死死的,呼吸困难。

  芦花终于尝到了小别胜新婚的滋味儿,她浑身燥热难受,脸颊滚烫,她知道自己的呼吸也都是热的,还逐渐喘不上气,她想要将他推开些,这时听见了他的喃喃:“我的女学生很乖……”

  “什么?!”意乱情迷中的芦花骤然奋起,睁开迷离的双眼:“哼,你不好好教书,整天就去关注你的女学生乖不乖!”

  房门轻轻被敲响:“少爷,面条煮好了,我还给你们烧好了一锅热水,想着等会儿可能用得上。”

  芦花的脸色噌的一下,红成了天边绚烂的火烧云。

  第144章

  芦花来向张德顺辞行。

  “已经同李贵大哥将接货的事情议定好了, 他这边需要联系车马,得有一两日才能出发。我此来家人甚是担忧我的安危,原是不许我一个女子孤身前来的, 所以我不敢在县里耽搁太久, 免得他们担心。我先走一步, 他随后再来, 我们已商量好大后日下午仍旧在金福客栈接头取货。”

  “好,先前李贵已向我简单汇报过了。呵呵,芦花, 这回没什么不放心的了吧?”

  芦花笑:“这回不放心的是你们吧?银子已到手, 我可就撒手不管了。”

  张德顺哈哈大笑:“管,要管的!你不管, 我下半年卖什么呀?”

  芦花东张西望, 好奇地打听,“德顺爷,我一直有些好奇, 你们对外报的笋干收购价是二十多个铜板一斤, 那么你们卖出去多少钱一斤呢?”

  张德顺挺喜欢芦花,听她问起,便引着她在店中参观, 一壁神秘地笑了下,道:“翻个番不成问题。如果是卖到北方或者是江浙这些沿海地方,还能再翻两番。”

  芦花暗暗将帐一算,登时咂舌不已:“翻番再翻番又翻番, 就算按二十文钱一斤的底价算, 那岂不是要卖到一百六十文钱一斤?”

  “呵呵, 很多吗?”张德顺冲她比划了两根手指头, 面有得色,“宝盛隆的干笋,最贵卖过二两银子一斤。”

  “什么?!这怎么可能啊?”

  “怎么不可能?芦花,你可别小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啊,应季的时候,它遍地都是,的确不值几个钱。可是过了季节,哪儿找去?贵人们想吃了怎么办?且不说时节的问题,只说竹子这东西主要还是在南方栽种,像漠北、西僵和东南沿海那些地方的人,他们别说吃笋了,就是见都未见过笋子!”

  “有句话讲---物以稀为贵。东西不论是错时而卖,还是南边的东西运到北边,西僵的东西运到东海,因为稀有,从而受到大家的喜欢,成为抢手货,价钱上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芦花听得醍醐灌顶。

  就想起了岭南的荔枝川渝没有,海南的椰子北方没有,没有的地方,人们往往要花费当地价格几倍的钱购买。更远些的,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不远万里运到海外,外国人喜欢得不得了,都成了皇家贡品,一般平民百姓有钱还不一定买得到。

  宝盛隆干货行,说白了,就是赚一个货品的地域差价和时节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