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咸鱼女配只想开饭堂第9节(1 / 2)





  第22章 干拌杂酱面

  本以为有人竞争,会是平分秋色的场面,结果因为陈苗苗创新的新品,变成了一边倒的架势。

  当加了两次菜,终于送走最后一个客人后,陈苗苗这才有空拿起自己的竹筒。之前还滚烫的水这会儿已经只剩下温温热了。陈苗苗连灌了半筒水,这才看见空空荡荡的对面:“咦,他们走了吗?”

  擦着汗的石榴嘿嘿一笑,凑到陈苗苗耳边:“方才我第一回 去找林婶加菜的时候,就看见他们的摊位前一个人也没有。我回来的时候,他们就走了。”

  陈苗苗手指轻轻点了下她的额头:“我们也算是今日误打误撞了。行了,别幸灾乐祸了,收拾收拾,我们回去吃东西了。”

  在陈苗苗的提点之下,林婶最近开始疯狂锻炼自己的白案技能。这样的结果就是,厨房里随时都有发酵过没发酵过的面团,最近每日也至少有一顿面食。

  石榴将车推进院子,将碗放进厨房时,看到案板上白白胖胖的面团时,立刻痛苦地闭上眼睛:最近累了回来老是吃面食,一不小心她就吃完了,腰围都似乎紧了些。不行,她要控制一下,要不今儿个晌午就不吃了,回去喝点儿水就行了。

  然而,陈苗苗并没有听见她的心声,从身后探出个头:“今天这面揉得不错,今日我们就吃干拌手擀面吧,保证是没吃过的,超级美味!”

  没吃过的!还超级美味。本就饿得不行的石榴肚子咕嘟一声。她默默咽下了推辞的话:好像不吃饭对身体不好,要不,晚上再少吃点儿吧。

  陈苗苗先煮起一锅水,三下五除二就将面团擀成了片状,只看到刀刷刷刷刷几下,面片就被切成了细长的条状。正好,汤开水滚,陈苗苗抓起一把面条,轻轻抖了抖,面条仿佛倒垂的丝丝菊花瓣,轻巧地跃入锅中,绽放开一小朵一小朵水花,在水里扑腾着。

  陈苗苗已经双手提刀,开始剁起了五花肉。只见刀在空中舞出残影,不一会儿肉丁就切好了。香菇切丁,泡发的干笋切丁,再来是自己做的腌干菜切丁。陈苗苗另起一锅热油,开始炒起了肉末。

  开始是浓郁的肉香,随着各种食材的下锅,香味逐渐变得更加的诱人。当豆豉下去和陈苗苗调的各种酱下去后,整个厨房里仿佛被香洗礼过一番,林婶和王婆子也凑到了门口:“这什么味道,真香?”

  陈苗苗熄了火,将炒好的肉酱倒进碗里,笑道:“这叫做杂酱。我做了些面,你们要尝尝用杂酱干拌的面吗?”

  来都来了,怎么能说不吃。不一会儿,四个人一人手捧着一只大碗,开始拌面。

  面条不需要过凉水,这样它的热正好化开微微凝固的肉酱。拌面就得用大碗,这样才能容易把面拌匀,而不会撒到外面去。等到整碗面都裹上了酱汁的棕褐色,就可以开动了。

  手擀面那筋道的口感被缤纷的五味包裹着,仿佛一幅浓墨的山水,山峦起伏,层层叠叠,似是看不尽后面还有多少重。香菇的厚实,笋干的脆,咸菜的爽口,最最惊艳的,还是那五花肉丁,肥肉的油脂和瘦肉的柔韧,相得益彰。这时候再来一口刚烫好的白菜叶,那微甜的清爽口感,将所有复杂滋味一扫而空,人也整个清爽起来。

  林婶咽下嘴里的食物,迫不及待地说:“姑娘,我觉得,我们可以卖这个。”

  “确实,太好吃了!”石榴也立刻点头附和,“酱可以提前炒好,不过需要用碗,不适合在摊子上卖,但可以放在店里卖,一定会大受欢迎的。”

  陈苗苗慢条斯理地挑起一根面条:“以后会卖的,这会儿还不是时候。”

  这话让石榴和林婶有些摸不着头脑:“那,什么时候是时候啊?”

  “至少等我们店里正式开业再说。东西要添置,人也要添置。”陈苗苗十分淡然地起身,“我还要加一点儿面,你们谁还要。”

  林婶立刻举手,王婆子也悄悄举了。石榴摸了摸自己的腰身,吸了口气,也举了手。

  今年的雪下得不多,十五之后就没再下了,陈苗苗每天都去看土地冻得如何了。当阳光肆意了几天之后,陈苗苗的改造工程总算是可以如期进行了。

  每日陈苗苗的店铺里都有人挑着青砖、泥土、水和石灰来来去去,晴空书院的人们瞧见之后,还问陈苗苗需不需要帮些忙。陈苗苗趁机请教了几个问题,将自己之前的方案完善了许多。

  前前后后一个多月,卫生间的地面和地下工程才总算是宣告一段落。此时已经是百花盛开的春天。经过这段时日她和工匠们打交道,大概估算书院在三月下旬之前就会竣工。街上已经有风声四五月就会开学。陈苗苗开始了店铺最后的装潢和修整,准备好在竣工后就开业。

  在此期间,陈苗苗的摊位还是摆着,而且是摆中午和晚上两餐了。其实不管卫生间的问题,店铺早早就可以开业,但陈苗苗一直拖着。钱是一方面,而还有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她的目标是书院的饭堂。

  士农工商,工匠们排在第三位,而能够成为士的,就是读书的学子们。他们一般都是井水不犯河水,去的店也有不同。虽然陈苗苗对这样的分级很不齿,但是作为鄙视链的最低层,为了长期的生意,她也不得不惯着那些学子们的臭毛病,按着他们的喜好来布置店铺。

  书院在三月二十的时候竣工了,工匠们依依不舍地最后来吃了一次米堡和饭团。大家虽然一起待了这么长日子,也知道后面估计没有什么再这样聚集的场面,都有些不舍,却也谁也没说什么,也没问陈苗苗是否会在其他地方继续摆摊。陈苗苗贴心地每人免费送了一片玉丹肉。大家微笑着谢过后,心满意足地归家了。

  而随着圣旨的颁布,书院的开学日,定在四月初十。在四月初八那日,陈苗苗的店铺,总算是正式开业了!

  第23章 清蒸鱼片(捉虫)

  石板路上,两个人正往前走着。前头的那个穿着青色长衫,戴着同色儒冠,额头两侧已经缀满了细汗,背上还背着书箱,一看就是一位书生。

  后头的书童驮着两个很大的包袱,一面用手背擦汗,一面抬头看了眼日头。太阳十分耀眼,都有些泛白了。这才进四月,怎么就热得这样了。

  就在书童抬头的时候,前面的书生忽然一个趔趄,往前栽去。

  书童连忙扑上前去,险险地拽住了书生,紧张道:“少爷,晴空书院就在前头。不若我背你过去吧。”

  听到身后传来马车的轱辘声,书生一手撑着书童的胳膊,强行站直了身子:“丹青,寻个地方,我稍作修整,再进书院。”他一路风尘仆仆,如此腌臜,岂能就这样进书院,岂不贻笑大方?

  丹青左右看了看,瞧见前头打起的招旗,眼睛一亮:“少爷,前头就是一间饭店,不若我们就去那里用午饭?”

  书生点点头,握成拳的手深深掐进手心:郑立询,振作一点,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只剩下最后一步,千万要为全家,不,全族,争一口气。

  郑立询强撑着自己走到了店门口。一跨进门,扑面而来一股凉风。他一抬头,门口是一座小小的假山,山上点缀着几棵绿植。山脚就嵌入一口浅浅的大缸。几片睡莲叶平铺水上,几尾鱼儿在其中肆意游动。这山水,将里头的一切都挡住,倒是有几分影壁的意思。

  遇见这样的生动,郑立询顿觉清凉。绕过那假山,走进去之后,他才发现里头居然还挺大。柜台后的女子听见动静,抬头微笑:“客官请这边来点菜。”

  发现柜台后是女子,郑立询立刻挺直了背脊,端正面容,君子的范儿立刻端了起来。随即他心中闪过一丝惊讶:一般不都是在桌上坐下后再点菜,怎么这家不一样?虽然疑惑,他还是走到了柜台前。

  柜台后的不是别人,正是陈苗苗。她微笑道:“我们的午餐是套盒,一个盒子五文钱即可带走,下回来就可带来。一共有四种餐,若是状元餐,就是三十文,若是进士餐,就是二十五文,若是举人餐,那就二十文,最后是秀才餐十五文。这边有每种餐的样盒,客官可参考。”

  这一番话倒是听得郑立询满头雾水,什么餐竟还分状元进士。听见有样盒,他转头看去。

  木头做成的盒子一尺见方,打磨得十分光滑。里头分成了几格,分别盛有不同的菜。当他按照从贵到便宜的顺序看完后,他就明白了,这状元餐就是两样荤菜两样素菜,进士餐是二荤一素,举人餐是一荤两素,秀才餐是一荤一素。

  郑立询本来没什么食欲,但是看到食盒里的菜色时,瞬间觉得肚子空落落的:“来两份状元餐吧。”读书人,谁不想中状元,就冲着名头,也要讨个好彩头嘛。

  陈苗苗应了一声,往旁边的墙上一指:“这是我们今日晌午的菜,客官选的状元餐,每排可分别选两样。”

  郑立询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墙上挂着两排水牌,一排有五道菜,上面是荤菜,下面是素菜。他按照自己口味点了,丹青也点了。